“互联网+农业”路还有多远?
“互联网+农业”要顺应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延伸的发展规律,切入点就是农业电子商务,着重点是农业生产智能化,突破点是农业大数据,落脚点是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。农资流通领域极有可能成为“互联网+农业”率先取得突破的领域。在这一领域,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巨头、农资专业电商和互联网企业已经争相开始布局。,7月25日在“2015农业互联网高峰论坛会”政府管理部门、电商、互联网巨头和农产品专业配供企业,对这一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“三农”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。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,在经济新常态下,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症结:水土资源匮乏、环境污染、农业生产成本急剧升高等。面临上述问题,如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、保障农民增收,是农业工作者面临的挑战。互联网发展给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。
“互联网+现代农业”要顺应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延伸的发展规律,切入点就是农业电子商务,着重点是农业生产智能化,突破点是农业大数据,落脚点是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。在这里“互联网+”重要的是如何解决“+”的问题,怎样使互联网和农业能够有机融合,如何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就可以改造传统农业,使农业这个短板实现弯道超越和快速发展,从而弥补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,能够与工业化、城镇化、信息化同步。同样,把互联网运用到农业领域,也可以为互联网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,为互联网的繁荣创造更多的机会。
“互联网+”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创新驱动力。互联网会逆向倒逼农业价值链、产业链转型升级,从“互联网+农业”的生产、经营、管理与服务四个环节来讲,重点是实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推动农产品、农资电商发展。“互联网+”必须加农业、农村和农民,必须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相挂钩,这是“互联网+农业”的最终落脚点。
推进农村三、四产业的深度融合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展农村第六产业,这是一个老话题,也是知易行难的话题。从早期的农工商一体化、贸工农一体化,到后来的农业产业化,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,但终究难以打破农业产链的分割和价值分享的困境。而“互联网+”的出现可能会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,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以及农产品附加值分享的问题。我认为农资流通领域极有可能成为“互联网+农业”率先取得突破的领域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要求把产业链、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,促进“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互动。金融与互联网是农村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大助推器,邮储银行的国家战略定位是服务“三农”。通过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,在助推农村产业融合、促进农业现代化、帮助农民增收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,在助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
农产品的安全来源两个方面:一个是种植源;另一个加工源。如果把这两个环节把好了关,应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就能得到有效保障。目前通过互联网进农产品在网上交易还没有形成规模,这是因为农产品的保鲜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。另外,网上交易不仅要求产品质量要好,而且价格要便宜,送货要及时,就目前中国的物流现状来讲,有时往往送货的成本比商品本身的价格还高,如何来解决?当农业的生产形成了规模、产品有了品牌,这个时候做互联网更有优势与说服力。农业的根本出来在于机械化,那么农民根本的出路在哪里?这方面我们不妨学习一下中国台湾的农业种植,它叫“产、销、消”,是通过农村合作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,把产到消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,拉长农业种植的利益链条,这样农民才能真正会富裕起来,而不我们有些地方,粮食丰收了,但农民不增收,就是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卖不上价或卖不出去,产、销、消相脱节。